一塊百萬級的籽料,都有哪些堅持……
時間:2025-02-24 19:00:00
瀏覽量:745
來源:御府和田玉網(wǎng)
中國人愛玉,藏玉,但并不是所有的天然籽玉都有收藏價值,普通玉石與收藏級別的玉石,有著本質(zhì)的價值差別,事實上市場上很大一部分的籽玉是沒有收藏價值的。
這些籽玉大部分毛病纏身,漿棉花水線雜質(zhì)黑點臟糖或石性太大,反正挑一個毛病不大的天然籽玉絕對是百里挑一。
和田玉的品質(zhì)要從質(zhì)地、顏色、光澤、塊度、凈度、透明度等多個方面考慮。一塊優(yōu)質(zhì)和田籽玉的品質(zhì)要遵循“油細白”等標準。大小和品質(zhì)都能稱得上為精品和田玉的,實在是少之又少。現(xiàn)在說起“大師”,很多人都有加以鄙夷的語氣,因為現(xiàn)在市場上充斥了大量的“偽大師”作品,一塊玉本身可能不怎么樣,但是有了“大師”的加持,可能價格就是一個天一個地了。也有很大一部分大師作品,普普通通被人詬病缺少創(chuàng)新和靈氣,這是為什么呢?因為大師在如今這個商業(yè)社會,他們也不得為了“活下去”,而做出讓步,做出一些順應(yīng)市場的東西。每個精品藏品需要有一個創(chuàng)作的過程:從一開始的靈感迸發(fā),到選料切料、再著手創(chuàng)造……這里的每一步都包含了他對玉雕的理解及心血,這個過程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是一年、甚至更長的時間。但是好的作品就如同一瓶醇香的老酒,歷久彌香,經(jīng)得住時間的考驗,歷久越凸顯價值。獨特的設(shè)計,精心的制作,對于一件收藏級別的玉器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,所以玉雕大師的作品往往受到市場的更多認可。我們都知道和田玉的礦脈分布是十分廣泛的,幾千年來開采的難度低的礦脈,像塔特勒蘇、阿拉瑪斯等等古玉礦幾乎都已經(jīng)被開采殆盡。最早之前開采是用炸藥,這樣出來的玉很多有裂,十分影響玉的品質(zhì)和價格,也對玉石本身造成了很大的浪費。稍微好一點的山料,往往都分布在山高路險,空氣稀薄的5000米雪線之上,這些地方往往都是人類的天絕之地,這些地方,只能靠人力去開采,大型機械無法運上去,大規(guī)模開礦非常不現(xiàn)實。唐朝的封疆大吏馬總曾經(jīng)編撰《意林》,其中《意林·尸子二十卷》中有如下描述:“玉者,色不如雪,澤不知雨,潤不如膏,光不如燭。取玉最難,越三江五湖至昆侖之山、千人往、百人返、百人往、十人返”可見,采玉不但難度大,還是十分危險的。冰心先生有一句話:“人們都羨慕花朵的美麗,卻不知道為了那一刻的綻放,它要經(jīng)歷多少艱辛?!?/section>我們只知道欣賞玉的美感、玉的光鮮,卻沒看到采玉人的艱辛,不知道它背后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。有多少玉石都是拿命換來的!好的籽料現(xiàn)在基本上很難挖到,有時開工一個月兩個月才挖一兩個看得上眼的小籽料,其他挖出來的都是垃圾料。這就導(dǎo)致開采成本在不斷增加。由此可見,和田玉的開采難度大,每年開采量有限,所以“物以稀為貴”,好一點的玉石價格自然就上來了。亂世藏金,盛世藏玉。事實上,中國5億資產(chǎn)以上富豪最愛投資玉石和書畫。玉石作為富豪人家傳家之物也絕不是偶然,這包括了社會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狀況,對玉石經(jīng)濟價值的影響。玩玉是一種收藏,愛玉,有很大一部分文化信仰摻和在里面,沒有一種收藏品、文玩能夠達到和田玉的厚重。古有云:登昆侖兮食玉英,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