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(jīng)常有玉友留言,“和田玉應該選透?的還是不透的”??這看似簡單的問題,卻總是讓御府君難以作答。
說實在的,和田玉透不透光這件事,還真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。
和田玉為什么會“透”?
理論上講,任何結構均勻的晶體,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透光性。
而像和田玉這種透閃石為主的礦石,光線射入玉石表面后會同時發(fā)生反射與折射,自然也會有光線能夠穿透玉石了。
和田玉中哪些玉最透?哪些最不透?
以“水”著稱的青海新坑料,應該算是和田玉中透光性較強的玉種。即使不打燈,自然光下的透光性就已經(jīng)很明顯了。
還有一些比較小的光白籽,玉色本身就比較明亮,透光性自然也會強一些。
而新國標加入的羅甸玉,應該算是和田玉中透光性較弱的玉種。即使強光手電直射,也很少能完全打透。
還有一些類似石包玉結構的雞骨白籽料,由于僵皮影響了光線的射入,所以透光性就不會特別明顯了。
透與不透的和田玉哪種更好?
恐怕都不太好。
和田玉的成分以透閃石與直閃石為主,但各玉種的礦物結構卻各有不同。因此在玉石形態(tài)、料性表現(xiàn),以及玉質特點上相差懸殊。
就拿上面的青海新坑料與羅甸玉來說,青海料更透光,看上去玉性應該更好。但太透又證明結構松散,細度和密度存在問題。
羅甸玉則相反,雖然細度很高,但是石性太大,大到不能透光似乎也不是很好了。
而籽料作為和田玉的品質代表,卻很少在透光性上做文章。只要是在正常范圍內,透光較強或者較弱,都不會對玉質有決定性影響。
如果非要下個結論,半透半不透,也許就是和田玉最理想的狀態(tài)。
透與不透的和田玉哪種更真?
坦白說,從透光性判斷和田玉的真假,實在是一種不靠譜的方法。
由于玉質結構,以及玉色或皮色的不同,每塊和田玉的透光表現(xiàn)都不盡相同。如果單純利用透光性本身來判斷真?zhèn)?,會非常容易產(chǎn)生誤判。
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,如果通過透光性無法分辨真假,那為什么總有玩家看玉的時候在打燈?
其實打燈并不是看透光性,而是借助燈光觀察玉質結構、細度,或者內部隱藏的瑕疵。這些才是判斷優(yōu)劣真?zhèn)螘r,真正有參考價值的要點。
和田玉是不是越戴越透?
這種說法其實不是十分準確,和田玉隨佩戴所產(chǎn)生的光感變化,背后的成因十分復雜。
手部的摩擦,油性的產(chǎn)生,包漿的形成,都會提升和田玉的光澤。但這種效果并不是“透”,更多的應該是一種“潤”。
打個比方,如果用手電從兩塊玉背面照射,水透的青海料能直接被燈光打亮,這就是所謂的“透”。
而油潤的籽料卻會讓燈光在各個方向散射,就好像是自身發(fā)出的光芒,這種感覺也就是和田玉特有的“潤”了。
所以對和田玉來說,透光性很難算是一個決定性因素。還是要綜合考慮玉石的整體表現(xiàn),才能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