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田玉鑒定用一句話形容就是“顧頭不顧腚”!只知道確定基本材質(zhì),卻對玉石產(chǎn)地、皮色真假這些重要因素閉口不提。
這樣的標準之下,以次充好、以低仿高的現(xiàn)象肯定難以避免。尤其是仿籽造假,簡直就是和田玉“掃雷”的重災(zāi)區(qū)。
一、山料做皮仿紅皮白肉
為什么要那么多假的紅皮白肉?因為它貴呀!紅皮是籽料最養(yǎng)眼、也最稀有的皮色,價值當然是不容小覷。
可惜現(xiàn)在能見到的紅皮白肉,大多數(shù)都是山料修形之后烤色做皮,再用雕刻加以改進的假籽。
這里所說的山料不一定是新疆料,俄料、青海料,甚至羅甸玉都可以成為造假的“素材”。
其實真正的紅皮籽料玉色很難達到高白,大多數(shù)不是閃灰就是閃青,還有的甚至就是青玉,能像山料仿籽那么白的可謂少之又少。
二、青海料噴砂毛孔仿灑金皮
誰能想到青海料,尤其是新坑青海料,在拿到和田玉證書之后的第一反應(yīng),竟然是把自己偽裝成假籽?
青海料最常見的仿籽方式,就是噴砂毛孔加灑金皮染色。噴砂毛孔建立起基本籽料特征,灑金皮配合掩蓋假毛孔的不自然。
老玩家常常會用看色素沉積的方式進行判斷,但對較小面積的假皮卻有些抓瞎。
最可靠的還要看玉質(zhì),和田籽料的結(jié)構(gòu)、細度以及密度,與青海料完全是兩個概念。而且籽料潤而不透,青海料卻又水又干,質(zhì)感截然不同。
三、俄黑皮料仿老黑皮
俄黑皮料是種很奇特的和田玉,它帶皮卻是山料,是俄料卻又油潤細膩。
以前很多商家會把黑皮切掉,當成品質(zhì)不錯的白玉進行售賣。蘇工俏色巧雕出現(xiàn)之后,這種玉就成了仿黑皮籽料的優(yōu)質(zhì)雕件。
俄黑皮料的皮色厚重,有幾分沁色的質(zhì)感,有時表面還有類似毛孔的石皮,迷惑性不可謂不高。
所謂“萬年老黑皮”,黑皮籽料的老熟度一直都是和田玉的“頂流”。俄黑皮料就算再怎么細潤,老熟度方面都達不到它的基本水平。
四、唐河料仿黃沁
很多人都在糾結(jié)唐河料算不算和田玉?對此我只能說,唐河彩玉中閃石含量高,玉化程度好的料子,的確可以出具和田玉證書。
唐河料最像和田籽料的就是黃沁了,不但玉色自然,還有水草沁和毛孔,非專業(yè)玩家極易走眼。
而且唐河彩玉還是正經(jīng)的河道料,也就是說唐河彩玉雖然不是和田籽料,卻是標準的“籽料和田玉”,這文字游戲真是玩兒的六!
好在唐河料雖然“高仿”卻不夠“高油”,疏松的玉質(zhì)讓它的油潤度大受影響。如果遇上越盤越干的黃沁,心里就要打打鼓了。
五、和田籽料二上加強
真皮真籽為什么要染色?當然是因為品相不夠漂亮,不好賣或者賣不上價。
和田籽料中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貨,皮色普通、玉質(zhì)平凡的料子占了絕大多數(shù),可人們的眼光永遠都集中在那些高貨上。
如果做點手腳就能化腐朽為神奇,讓價格翻上幾十倍,自然會有人趨之若鶩。
籽料皮色經(jīng)歷了幾十萬年的沉積,幾天或者幾個月的“突擊”只會讓人覺得古怪。不舒服、不自然,是大多數(shù)二上皮的直觀感覺。
畢竟,造假者可以欺騙世人,卻無法欺騙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