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籽料有皮,山料有皮”,可能是很多和田玉玩家的入門課。
但如果一塊籽料真的沒有帶皮,是不是真的連神仙都無法判斷呢?
一、要判斷一塊不帶皮色毛孔的“光板籽料”,就要從玉質(zhì)確定籽料身份,這對玩家的眼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。
結(jié)構(gòu)、細度、油性、糯性、老熟度,每一個因素都無比復雜,實在是難以簡單概括。
而且對不同玉種來說,這些因素還不是簡單的六十分及格就行,而是無數(shù)種復雜的排列組合。
比如青玉籽料細度好,但內(nèi)部卻經(jīng)常有絲絹結(jié)構(gòu)。碧玉籽料油性很棒,但其他項目反而不如俄碧。不同品類有不同表現(xiàn),實在沒辦法具體量化。
二、籽料雕刻以留皮留毛孔為基本特征,從切料開始就已經(jīng)在設計之中。所以完全沒有皮色毛孔的“籽料”,難免讓人心存疑慮。
如果是老玉還可以理解,但如果是現(xiàn)代玉雕,有皮色肯定會做俏色,有毛孔也會做成巧雕,總不能是“光板沒毛”。
其中最容易留皮的藏品,就是單籽單件的獨籽巧雕。即使是最難留皮的玉牌和手鐲,也至少要保留一個切角。
除非是大料里的夾心料,或者同料車珠子沒辦法顆顆帶皮,但至少也會留幾個原皮原毛孔,讓買家能有個基本的判斷方法。
三、第三種情況比較特殊,作為一種高級消費品,玩家選擇籽料雖然是因為喜愛,但多少也有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潛在需求。
不留皮的籽料藏品,很難在第一時間讓別人知道這是昂貴稀有的和田籽料,無法完全展現(xiàn)籽料的真實價值。
畢竟在社交距離下,沒有留皮的籽料和山料的外觀差距確實不大,只有少部分行家能通過油性和光感進行判斷。
如果再遇上眼拙的人,把沒有留皮的籽料當成俄料或者青海料,那這錢可算是打水漂了。
那么留皮的藏品,就一定是籽料嗎?
如果在幾十年前,看到一件帶皮色或者毛孔的和田玉,那肯定就是籽料無疑。但如果放到現(xiàn)在,只能說有可能是。
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,和田玉的仿籽造假就是直接原因。
存疑
皮色可以烤皮、可以加強,毛孔可以噴砂、可以滾籽。籽料越貴,利潤越大,仿籽的造假就越嚴重,做皮的手段就越高超。
現(xiàn)在的和田玉市場,帶皮與否已經(jīng)失去了原本的鑒別效力,是不是?真皮?,是不是籽料都沒準了。
存疑
有沒有什么辦法能避免買到假籽料?
籽料的辨別確實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,雖然我也發(fā)過很多圖文講解,但還是要經(jīng)過長期?的實際操作才能有所?收獲。
這里還是給大家一個最基本的建議,就是無論皮色、毛孔還是玉質(zhì),但凡有一點點?存疑就請果斷放棄,千萬不要有任何僥幸心理。
這種近乎殘酷的排除法,也是應對當前造假亂局的無奈之舉。雖然顯得有些笨拙,但也是保護玩家利益的唯一選擇了。